无论年龄大小,受访者中表示遭受欺凌的比例大致相同。约70%的11、13和16岁青少年曾遭受欺凌。受访者主要遭遇的是粗鲁和侮辱性的评论、谣言或直接威胁。
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。男孩更容易成为更直接、更肢体化的攻击目标,例如威胁、羞辱性图片、低俗视频和辱骂性网页。女孩则更容易受到粗鲁评论和谣言的攻击。
一些学生表示,他们想要为自己挺身而出(26%)或报复施暴者(26%)。然而,许多受访者似乎不知所措,感到尴尬和厌恶。为了应对欺凌,受访者通常选择侮辱施暴者(26%)或忽视施暴者(26%),或者干脆断绝与施暴者的联系(23%)。在10%的案例中,受访者尝试线下与施暴者对峙。
正常与无效
研究还调查了人们对网络欺凌的总体看法。结果显示,许多学生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年轻人似乎逐渐接受了网络欺凌现象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欺凌已被社会所接受。它只是越来越不令人意外了。
29%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欺凌是常态。不同年龄段对网络骚扰的态度差异颇具启发性。只有9%的五年级学生认为网络欺凌是“网络交流的正常组成部分”,而九年级学生(38%)的持这种观点的比例几乎是五年级学生的四倍。因此,认为网络欺凌必须得到解决的人数同期从91%下降到62%。事实上,青少年已经习惯了这种充满攻击性的环境,以至于在情感上对其变得麻木不仁。
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:39%的受访者既是受害者,也 购买电话号码列表 是欺凌者。这两个角色的互换性众所周知。许多人也曾亲眼目睹过网络欺凌。所有这些发现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网络欺凌被视为一种常态。
此外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欺凌毫
无意义。例如,只有15%的受访者对自己的行为感 撰写促成交易内容的无可比拟的公式 到满意,只有26%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。与此同时,25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“感到羞耻”,27%的受访者“仍然对被欺凌者感到愤怒”。研究人员表示,这意味着网络骚扰并非一种有效的宣泄攻击性的方式。然而,网络欺凌的破坏性甚至可能比传统的线下欺凌更大。欺凌者、受害者和旁观者等所有相关方都会受到事件后果的影响。
道德败坏
尽管网络匿名性可能很虚幻,但它却给施暴 WhatsApp 号码 者提供了权力,而受害者往往感到越来越无助,因为有时很难猜出谁是罪犯。
匿名性让位于攻击性的爆发。与此同时,违法者感到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不受约束,不会受到惩罚,而且可以更自由地采取更过激的行为。
研究人员表示:“线下欺凌通常由施暴者设定特定的目标(例如,让目标哭泣)。然而,如果施暴者对目标的情绪状态一无所知,这个目标似乎难以实现。如果目标看起来更像是施暴者想象出来的,施暴者就会更难阻止。”